《南山客》的余温尚存,江城身上那层由影视圈初步认可所带来的“质副滤镜尚未完全稳固,一股来自另一个专业领域的、冰冷而尖锐的质疑之风,便已悄然刮起,目标直指他赖以成名、并屡次在公众面前展示的根基——音乐。
率先发难的,是业内一位以观点犀利、言辞刻薄着称的资深乐评人——韩松。他在一家颇具影响力的音乐杂志及个人专栏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警惕‘创新’外衣下的解构与庸俗——析某些跨界现象的负面影响》的长文。
文章没有直接点名,但通篇的指向性明确得如同灯塔。韩松以深厚的音乐史和乐理知识为根基,开篇先肯定了传统音乐传承的重要性,随即笔锋一转,将矛头对准了近期某些“打着创新旗号、实则哗众取宠”的跨界行为。
他重点批判了两种现象:
其一,是“对经典曲目的轻慢解构”。文中虽未提《广陵散》之名,却明确指向了“某选秀选手”将千古名曲用于竞技舞台的行为,斥责其“剥离了乐曲应有的历史沉重感与精神内核,将其矮化为炫技和博取眼球的工具,是对古琴艺术神圣性的亵渎”。
其二,是“对乐器本体的功能性异化”。这里,他将炮火集中在了江城那首破圈的古筝版《恋爱循环》以及《之战》中的即兴古筝solo上。韩松认为,古筝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表现力的汉族传统乐器,其音色、技法应与相应的曲目意境相匹配。将其用于演奏流行歌曲、动漫音乐,甚至是在流行编曲中强行插入“不伦不类”的solo,是“对乐器独特韵味的粗暴践踏”,是“为了迎合低级趣味而进行的自我降格”,其本质是“艺术上的懒惰与投机取巧”,并忧心忡忡地表示,这种风气若被年轻人效仿,将导致传统乐器学习的本末倒置,最终损害的是传统音乐传承的纯粹性。
文章旁征博引,逻辑严密,用词考究却字字如刀。韩松在音乐评论界的地位,使得这篇文章一经发布,立刻被多家媒体转载,在音乐圈内和关注文化的网友中引发了巨大争议。
支持韩松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恪守传统的民乐爱好者、专业院校的师生以及部分保守派评论家。
【韩老师得一针见血!早就看不惯这种乱象了!】
【古筝弹《恋爱循环》?简直滑稽!老祖宗的脸都要被丢尽了!】
《这就是典型的为了流量不要底线!》
《支持韩松!维护传统音乐的严肃性和纯粹性!》
《那种即兴solo根本就是瞎弹,毫无章法,也就骗骗外行!》
这些声音与之前对江城的一片赞誉形成了尖锐对立,网络上顿时吵成了一锅粥。
江城的粉丝“江米条”们自然奋力反击,强调江城技艺的精湛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但面对韩松那套专业的、上升到艺术伦理和传承高度的理论,她们的辩驳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反而被对方嘲讽为“无脑护主”、“不懂音乐”。
这股批判的风潮,甚至开始隐隐影响到江城的一些商业合作。个别原本在接洽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代言或活动,态度变得暧昧和观望起来。毕竟,谁也不想和一个被贴上“亵渎传统”、“庸俗化”标签的艺人绑定过深。
“城哥,您看这个……”林婉将韩松那篇文章的打印版和网络上的争议汇总,心翼翼地放在江城面前。
江城刚结束一段惬意的午后憩,正对着一碟新到的“桂花糖藕”进行甜度评估(藕糯糖香,甜而不腻,合格)。他拿起那几张纸,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加粗的、充满攻击性的标题和段落。
“亵渎?”他轻声重复了一下这个词,脸上没什么表情,仿佛在看一则与己无关的社会新闻。
“庸俗?”他又念了一个词,眼神里透出一丝纯粹的疑惑。
他放下文章,拿起一块糖藕,咬了一口,细细咀嚼着。
对他而言,弹琴和吃点心在某些层面是相通的——关键在于是否合乎本心,是否带来愉悦(或省力)。《广陵散》他弹了,是因为当时系统要求,而且那曲子本身有力量,他弹得也顺手;《恋爱循环》他弹了,是因为网友点了,旋律简单不费劲,而且效果似乎不错。
至于“亵渎”和“庸俗”?
他不太理解这些沉重的词汇为什么要加诸在音乐之上。音乐,难道不是让人听的?让人感受的?为什么一定要背负那么多历史和道德的枷锁?
系统的提示音在他脑海中平静地响起,带着一种超越纷争的淡然:
【叮!检测到来自专业领域的质疑与批牛】
【触发支线任务:‘噪音过滤与本心坚守’。】
【任务要求:无需陷入无意义的口水争论,保持自身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与表达方式。真正的实力,无需言语辩护,自有知音共鸣。】
【任务提示:可选择性进挟非典型’回应,或干脆不予理会。专注下一项‘被动营业’即可。】
【任务奖励:根据宿主应对方式及后续影响评估,奖励‘定力’(被动)提升及现金奖励。】
系统的建议,与江城的本能不谋而合。
回应?
写一篇同样长篇大论、引经据典的反驳文章?
那太累了。而且,和一群认定你错的人争论,就像试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纯属浪费能量。
他放下吃完的糖藕签子,用餐巾纸擦了擦手,对一脸担忧的林婉:
“知道了。”
没有愤怒,没有辩解,只有简单的三个字。
林婉愣了一下:“那……我们需要准备官方回应吗?或者让林碗那边引导一下舆论?”
江城摇了摇头:“不用。”
他拿起旁边自己的私人手机,点开微博,无视了无数@他和私信他的争吵内容,直接上传了一张图片。
那不是预想中的严正声明,也不是什么演奏视频。
那是一张……练习图。
图片背景是他工作室的一角,光线柔和。画面中央,是一把黄铜唢呐,端正地放在铺着软布的桌上。旁边散落着几张手写的、看起来像是工尺谱的陈旧纸张,字迹略显潦草,充满了年代福而图片的配文,更是简单到只有五个字,连标点符号都欠奉:
“练练 恭喜发财”
没有@任何人,没有提及任何争议。
但这张图,配上这五个字,在眼下这个敏感的时刻,无异于在沸腾的油锅里又泼进了一瓢冷水!
【???】
【唢呐?!《恭喜发财》?!】
《我看到了什么?江城发唢呐练习图?》
《工尺谱?!这玩意儿现在还有人看得懂?》
《在被人骂庸俗的时候,发唢呐版《恭喜发财》的练习图???这什么操作?!》
《他是真的不在乎?还是故意的?》
《我怎么感觉……他在嘲讽?用一种更‘俗’的方式?》
评论区瞬间炸裂!
支持者狂笑,觉得自家偶像又刚又萌,用最“江城”的方式做出了回应。
反对者则更加愤怒,认为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和对传统音乐的再次侮辱——唢呐本就是民间乐器,《恭喜发财》更是通俗到不能再通俗的贺岁曲,这组合,在韩松那派人看来,简直是“庸俗”的平方!
“岂有此理!孺子不可教也!”韩松在看到这条微博后,气得直接摔了手中的笔。
而更多的中立派和吃瓜路人,则被这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回应逗乐了,反而对江城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江城发完微博,便将手机丢到一边,仿佛只是随手发了个朋友圈。
他看向目瞪口呆的林婉,语气平淡地吩咐:
“跟非遗协会那边确认一下,下次活动的时间和曲目。”
他顿了顿,补充道:
“就定《百鸟朝凤》吧。”
林婉猛地回过神来,眼睛瞬间亮了!
她明白了!老板这不是消极应对,这是准备用实实在在的、更高难度的、更具传统底蕴的技艺,来回应所有的质疑!
《百鸟朝凤》!唢呐名曲!难度极高,韵味十足!
用唢呐吹《恭喜发财》是调侃,是“俗”;
但用唢呐完美演绎《百鸟朝凤》,就是毋庸置疑的“雅”与“专业”!
“好的城哥!我马上去联系!”林婉干劲十足地跑了出去。
江城重新窝回沙发,拿起那本《宋代茶点图谱》。
批评?
质疑?
那都是外界嘈杂的噪音。
对他来,有练习唢呐的时间,不如多研究两种点心的做法。
毕竟,点心的甜味是真实的,而争论的输赢……
太虚,太耗神,不划算。
喜欢说好的摆烂,粉丝非要我当顶流请大家收藏:(m.pmxs.net)说好的摆烂,粉丝非要我当顶流泡沫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