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赛方面,法拉利车手恩里克?德?马泰奥杆位发车,迈凯伦的安东尼?哈里森紧随其后位列第二 —— 这意味着头排起步的两位车手均是总冠军的有力争夺者。
第三排由泵?卡明斯基(宝马索伯)和马蒂?哈马拉宁(法拉利)占据,若头排两位车手在瓦伦西亚这条全新的街道赛道上出现失误,这两人完全有机会跻身总冠军争夺的核心阵营。
尤里?卡萨莱宁从第五位起步,这位本赛季最新分站冠军得主,身前是两辆法拉利赛车,想要为队友提供支援并非易事。马克西米利安?雷纳与他并排起步 —— 如今红牛二队终于摸透了新车特性,雷纳的排位表现也随之显着提升,着实令人意外。
伊万?特里波利(丰田)和维克多?哈特曼(宝马索伯)则是中游集团的常客;而我的队友汤米?科斯基宁排在第九位,我则在第十一位,中间仅隔着第十位的红牛二队车手马克西米利安?勒克罗瓦 —— 威廉姆斯车队此次终于有望再度斩获积分。
费利佩?阿尔瓦雷斯(雷诺)在主场观众的注视下从第十二位起步,法比安?施密特(丰田)第十三,马丁?韦弗(红牛)第十四。
菲利佩?亚尼克(雷诺)和詹姆斯?巴克斯顿(本田)的加入,让起步阶段位于我们身后的潜在竞争对手又多了两位,这也让我的心情愈发轻松。
丹尼尔?麦高恩(红牛)第十七位,翁贝托?泵罗内利(印度力量)第十八位。鲁道夫?贡萨尔维斯(本田)和洛伦佐?巴尔巴罗(印度力量)因在最后时刻更换变速箱,将从维修区起步。
随着暖胎圈结束,赛道上共有 18 辆赛车在发车格就位,另有两辆在维修区待命,起跑信号架上的五盏红灯亮起,只需熄灭,便能释放我们所有赛车。
红灯熄灭,我从发车格弹射而出,驶至一号弯时与那辆 雷纳驾驶的红牛二队赛车并驾齐驱。
但正如预想的那样,通过这个弯道时我不得不稍微收油 —— 周围赛车密集,我需要确保赛车稳定且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绝不能贸然全力推进。
因此,我在外线收油,给了勒克罗瓦防守的机会,他得以保住第十位。
但这种局面并未持续太久:二号弯前,我凭借更晚的刹车切入内线,车头已稍稍领先,可勒克罗瓦仍守在内线,再度向我发起反击。
我们并驾齐驱驶向三号弯,而这个弯道终于转为左向(此前多为右弯),我最终占据内线优势,成功完成超越。
即便如此,勒克罗瓦仍紧紧跟在我身后,于是在弯道间的短直道上,我向左幅变线,确保自己能守住下一个弯道的内线。
与此同时,雷诺车手费利佩?阿尔瓦雷斯也跟在我后方,同样切向内线,试图借助我的尾流在四号弯超越这位法国车手(勒克罗瓦)。
我入弯刹车,勒克罗瓦也随之减速 —— 他虽未能实现 “晚刹车超越”,却明显缩了距离,长远来看,这种操作或许会影响他的出弯速度,但我已无暇验证。
问题的核心在于,三辆赛车实际上在争夺同一个位置,我虽暂时领先,但勒克罗瓦突然切向内线,险些撞上正全力 “扎” 向弯道的阿尔瓦雷斯。
最终,雷诺与红牛二队赛车相撞,阿尔瓦雷斯的家乡之战就此终结在减速弯中,勒克罗瓦则只能跛行返回维修区更换前翼。
事故发生后,比赛节奏暂时放缓:马泰奥领跑,哈里森紧随其后,卡明斯基、哈马莱宁、卡萨莱宁、雷纳、特里波利、哈特曼、科斯基宁依次排列,我则暂列第十位。
首圈剩余赛程基本以高速巡航完成,五六号弯因事故处于黄旗管控状态,驶过七号弯时,赛道才恢复绿灯通校
本圈驶过八号弯、九号弯(驶上活动桥)时,均未出现超车动作 —— 当然,整个比赛周末,这座活动桥都会保持固定状态。
我脑中突然闪过一个荒诞的画面:若恩里克?德?马泰奥与安东尼?哈里森缠斗过凶,没注意到活动桥开启,会不会导致马泰奥冲下河道,而哈里森猛踩刹车,在桥边堪堪停住?
显然,这更像是老华纳兄弟动画里的情节,绝不可能在真实 F1 比赛中发生,但不得不承认,这个画面让我暗自觉得有些好笑。
言归正传,还是得专注于眼前的比赛。
我在十号弯前刹车,左手同时操作拨片降挡,随后向右打方向,驶入直道。
我瞥了一眼后视镜,发现身后丰田车队的法比安?施密特与我拉开了些许距离 —— 显然,他在通过阿尔瓦雷斯与勒克罗瓦的事故残骸区时格外谨慎,这让我们之间现在隔着几个车身的距离;而前方不远处,正是我的队友汤米。
我当然会与队友展开竞争,但考虑到我们之间的差距不大,且赛道尚未经过实战验证,我不会贸然采用 “扎弯超车” 这类冒险操作,而是选择耐心等待,观察局势变化。
因此,驶过减速弯时,我周围的名次未发生任何变动。
我们顺利通过减速弯及后续几个弯道,很快便驶上通向十七号弯的后直道。
若能紧紧跟住前车,十七号弯本可成为不错的超车点,但首圈驶过此处时,并未出现任何攻防动作。
从这里开始,赛道进入两侧被围墙包裹的狭窄多弯区域,大部分路段需全速通过,因此几乎没有超车机会 —— 至少在抵达最后一个弯道(二十五号弯)前,局势都将保持稳定。
此时,赛车之间已逐渐拉开差距,我们也正式进入第二圈的角逐。
无论好坏,首圈的局势基本奠定了整场比赛的基调 —— 此后并无太多值得关注的精彩瞬间。
马克西米利安?勒克罗瓦返回维修区后,确实更换了新前翼,但由于他几乎是开着受损的赛车跑完了首圈,再加上维修区消耗的时间,他已彻底失去竞争力,这是显而易见的。
原本排在我正前方的赛车(勒克罗瓦)已退出争夺,我升至第十位,前方就是队友汤米 —— 威廉姆斯车队随即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策略调整,希望能通过战术让两辆赛车均进入积分区。
这似乎是我们许久以来遇到的最佳机会。
整场比赛的节奏大致如此:赛道两侧的护栏让超车变得异常困难,各车队因此纷纷将重心转向策略博弈,这使得 “节省轮胎与燃油” 成为制定最优停站策略的关键,而这进一步减少了赛道上的攻防看点。
首个值得关注的转折点出现在首次停站窗口:凭借出色的进站速度与出站圈表现,我成功超越了队友。
第一阶段(stint)比赛中,我始终将与汤米的差距控制在 1-2 秒内;停站后,我驶入 “干净空气区”(无前车尾流干扰的区域),迅速为新轮胎预热,而科斯基宁此时仍在使用旧胎,且与前方赛车保持着约 1 秒的差距。
汤米比我晚两圈进站,当他完成停站时,我已恢复最佳速度,并在二号弯前守住位置,成功压制住他。
受赛道特性与赛车性能影响,赛车之间的差距再度拉开,我也稳固了自己的位置 —— 此时我已升至第九位,距离积分区仅差身前的维克多?哈特曼。
喜欢F1之飞驰人生请大家收藏:(m.pmxs.net)F1之飞驰人生泡沫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