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风起扬州

兜兜闹不闹

首页 >> 三国之风起扬州 >> 三国之风起扬州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密谋造反二十年,皇帝以为我在摆烂 红楼之花不语折需折 箱子里的山海经 大汉:隐忍二十年,汉武帝被架空了 我能往返古王朝:开局娶妻公主 我在宋朝讲科学 祸乱三国,我有神器 三国凭实力截胡 朕,九五至尊,立志砍死太上皇! 铁火君王
三国之风起扬州 兜兜闹不闹 - 三国之风起扬州全文阅读 - 三国之风起扬州txt下载 - 三国之风起扬州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28章 袁绍分兵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袁绍闻言,点零头,但语气依然冰冷:“既然如此,便留下韩元长,但其他四人却不能放过。给本将军推出帐去,斩首示众!”

见曹操等人不再劝,张固连忙上前一步,高声道:“慢着!盟主,为何韩元长因名声便可免除一死?其他人又有何错之有?”

袁绍冷哼一声,目光如刀般刺向张固:“张安定,你又想怎样?”张固毫不畏惧地迎上袁绍的目光,道:“盟主,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更何况这些人都是以奉子之名前来。若杀了他们,我等在道义上如何立足?我等又将子颜面置于何地?既然已经放过韩元长,为何不能放过其他人?”

袁绍冷冷地看了张固一眼,又扫视了帐内众人一眼,最终将目光落在了那几位使者身上。他的语气冰冷而坚定:“既然如此,便饶尔等一命!回去告知董桌老贼,吾等忠义之士,誓不与奸佞同流合污!待到下义兵齐集洛阳之日,便是董贼授首之时!”言罢,他又补充道:“给本将军将他们乱棍打出去!”

使者们如蒙大赦,踉跄着被拖出了大帐。他们一路上跌倒又爬起,背影显得狼狈至极。张固则轻轻地摇了摇头,转头对黄忠道:“叔父快去,其他人不管,但吴修此人,必须设法将其留下。帮我暗中把那吴修悄然绑至咱们的军营,务必阻止他重返董卓的军营!”

黄忠闻言,微微颔首,悄无声息地溜出了大帐。与此同时,袁绍继续慷慨陈词:“诸位,昨日一战,我们未能攻克汜水关。今日,我们各路诸侯必须团结一心,派出精兵强将,如同蚂蚁附膻般奋勇攻城,誓要攻破虎牢关,擒获董卓,以正乾坤!”

帐内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议论之声不绝于耳。此时,马腾挺身而出,疑惑地问道:“盟主,这攻城之战该如何部署?各家应派出多少兵马为宜?我西凉军以铁骑着称,擅长野战,若让骑兵下马攻城,恐怕难以胜任啊!”公孙瓒亦是按捺不住,挺身而出,附和道:“马腾太守所言极是,我的白马义从亦是精锐骑兵,骑术精湛,岂能让他们下马攻城?此计万万不可行!”

袁绍闻此,不禁勃然大怒,目光如炬地转向韩馥。韩馥见状,连忙挺身而出,振臂高呼:“盟主所言极是!若不攻城,只是这般僵持下去,何时才能铲除董卓?子尚在洛阳翘首以盼,我等岂能坐视不理?”

众人见韩馥搬出子,虽然心中对子并不十分敬畏,但嘴上却不敢有丝毫懈怠。于是,纷纷噤声,不敢再言。

此时,陶谦挺身而出,打破了沉默:“依韩冀州之见,谁愿打头阵,率先攻城?”韩馥沉默不语。袁遗闻言,连忙站了出来,建议道:“我等乃联军,不如各家各出一部分兵马,组成攻城军队,共同破担”

张超却是眉头紧锁,反对道:“如何分配?我广陵军仅有五千人马,能派出多少?昨日大战,我广陵军已竭尽全力,若再让我等出兵,恐怕力不从心。若是吕布再来,我广陵军愿当此重任,但这攻城之战,我广陵军恕难从命!”

张固见便宜老爹张超这番言辞,心中暗自喝彩,觉得颇为精彩。其他诸侯亦是纷纷表态,争吵声、喝骂声交织在一起,整个联军大帐仿佛变成了一个热闹的菜市场。

袁绍见状,不禁怒喝一声:“够了!”这一声怒吼,如同惊雷般炸响在众人耳畔,争吵声顿时停了下来。袁绍目光如炬,扫视着众人,朗声道:“诸公皆是智谋之士,却为何在此推诿扯皮,不愿出力?既然如此,不如我们就此散去,别再谈什么讨董大业了。或者,你们另选贤明,我袁本初便不再担任这个盟主之位,退位让贤,如何?”

众人见袁绍发怒,皆是噤若寒蝉,不敢再言。韩馥见状,连忙出来打圆场:“盟主息怒,除了袁家人,簇谁能坐这盟主之位?我等皆愿听从盟主调遣。诸位,你们倒是句话呀!”

众诸侯闻言,纷纷拱手,齐声道:“愿听候盟主调遣。”袁绍见状,不禁长叹一声:“唉,若非为了汉室江山,本盟主真不愿管这等琐碎之事。子远,你替我想想办法吧。”

袁绍背后的文士闻言,缓缓走出,躬身行礼道:“既然如此,在下倒有一计。”罢,他走下高台,站在帐内正中央,来回踱步,沉声道:“诸位将军,汜水关是下雄关,若是强行攻打,必定伤亡惨重。诸位将军皆爱兵如子,在下是深知蠢的。”

他这一番话,如同给众人戴上了一顶高帽,帐内众诸侯的神情不禁缓和下来,纷纷点头称是。张固则是目光锐利地盯着许攸,心中暗自警惕。原来,站在袁绍背后的其中一人,便是那闻名遐迩的谋士许攸。

许攸,字子远,南阳人氏,与黄忠亦是同乡。他早年号称“奔走之友”,曾与人密谋废除汉灵帝。后来,他早早投身袁绍帐下,成为袁绍的得力谋士。在官渡之战中,他的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他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大败于官渡之战。后来,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却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操而被许褚斩杀。

可以,许攸仅凭一条计策,便决定了北方的归属。三国时期的三场大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让周瑜、陆逊、等人大放异彩。而主导官渡大火的许攸虽然后来死于曹操之手,但从能力上来他并不弱于后两者!

在给众诸侯戴上一顶高帽之后,许攸继续侃侃而谈:“故而,强攻汜水关,实为下策,乃万般无奈之举。在下心中,尚有一计。”

此时,一旁的袁术急切地喊道:“计将安出?不要卖关子了,速速道来!”许攸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道:“后将军莫急,且听某细细道来。”

张固注视着配合默契的二人,并不急于行动,只是静静地观赏着他们略显拙劣的表演。毕竟,昨日郭嘉已然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料想他们所谓的计策,应该便是如同郭嘉所言,不过是分兵之策罢了。

果然,许攸手指边上的舆图,边指边道:“汜水关又名虎牢关,为下雄关,不可强攻。因此,我们可分兵出击,一路前往轘辕关,牵制其守军;一路留守汜水关,与董卓周旋。而最为关键的杀手锏,则是第三支军队,这支军队将渡河攻打河内郡,一路向西挺进。攻下河内郡的温县后,再南渡大河,直取孟津。一旦孟津被攻下,洛阳必将无险可守。”

许攸转过身来,继续道:“据探子来报,董卓大军已集结于汜水关,轘辕关则有五万兵马驻守,统兵之人为董贼女婿牛辅。洛阳则有董卓之弟董旻领兵五万,徐荣统兵三万于汜水关,轘辕关背后亦能随时接应各方。可以,其他地方守军并不多,河内郡并无董贼兵马,应当易于攻取。”

言罢,许攸看向在座的众诸侯,道:“诸位,只要洛阳震动,那董卓还能安然坐镇汜水关吗?他必然会后撤救援洛阳。届时,我们再一鼓作气,汜水关与轘辕关便唾手可得,我等便可三路大军挥师洛阳,迎奉子了!”

张固心中明了,自己恐怕正如郭嘉所言,将要前往轘辕关了。

此时,袁绍站起身来,威严地发布军令:“传我军令,令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后将军袁术、冀州刺史韩馥、我之部属文丑、许攸以及山阳太守袁遗,各领本部军马,渡过大河,攻打河东。令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陈留太守张邈,各领本部军马,挥师轘辕关。”

“剩余人马,包括曹操、鲍忠、孔伷、王匡、马腾、刘岱、陶谦、孔融、乔瑁,随本盟主继续威胁汜水关,牵制董卓大军!各部须依令行事,有违者军法处置!”

众诸侯虽然心中不满,但又没借口反对,只能纷纷拱手应诺。张固见状,刚准备离去,却被张超和张邈拦了下来。

张超和张邈拦下张固,张邈见张固一脸疑惑,便拉着他的手,边走边道:“安定莫急,别话。先随我回营,伯父与你父有事和你商议,此间人多口杂,不便细。”

张固只能跟随二人身后,向陈留军大营走去……

不多时,三人匆匆赶回陈留军营地,进入大帐。不等张固坐下,张超便先开口道:“儿子啊,咱们家族的情况你也知道。自从你伯父出任陈留太守之后,我们便离开了寿张,被安排在雍丘笼城居住。如今族中尽是老弱妇孺,需要一人前往照看……”

喜欢三国之风起扬州请大家收藏:(m.pmxs.net)三国之风起扬州泡沫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三国:家父董卓,有请大汉赴死! 系统!我有召唤军火异能 末世天灾:囤积女神空间百亿物资 僵尸:人在义庄,九叔直呼教不了 从任家镇开始起航的阿威队长 死神之御风刀 网游:制霸全服,成为宇宙之主 方寸之间,重现华夏千年 我家夫人貌美如花 割据自立后,我强娶了敌国太后 小罗的神奇宝贝之旅 殿下他偏要以婚相报 全民求生,榜一她总是不看路 网游之短刀行 我家大床通古今,一心赚钱养暴君 流量型前锋,复兴慕尼黑1860 被逐出宗门后,美人师尊跪求我原谅 韩定食 祸乱三国,我有神器 传奇私服之最强钻石
经典收藏 步步惊唐 曲速引擎爆炸,称霸地球副本 海宇龙图经 史上最强太子! 英雄联盟之战神王座 重生之崇祯逆天改命 红楼之开局尤氏找上门 英雄联盟之吾王凯旋 武侠少爷 大明天启帝 宋吹 明朝的现代化改造 我的表哥是康熙 大唐之神童降临 战狼兵王 红楼之天下无双 荆轲让我刺秦王 金兵南下,李世民重生救大宋 大明疯皇 世子无双
最近更新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正史比野史还野,李世民崩溃 史前部落生存记 大唐,我有一个现代小镇 长生:我在大明混吃等死的那些年 明末之白衣天子 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 刷短视频被直播,古人全呆了 充军之奴,砍到一字并肩王 大秦:腹黑始皇,在线吃瓜! 大唐盛世重修:寰宇一统 从生撕虎豹开始,杀穿皇朝称帝!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姐夫帮你打天下 大明:家妻上将军 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 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
三国之风起扬州 兜兜闹不闹 - 三国之风起扬州txt下载 - 三国之风起扬州最新章节 - 三国之风起扬州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