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与暗流
滨海市的霓虹依旧闪烁,勾勒出这座繁华都市永不疲倦的轮廓。秦枫的名字,在这座城市的特定圈层里,曾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符号。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逻辑思维和不畏艰险的行事风格,破解了一个个看似无解的谜团,揭开了一层层掩盖真相的迷雾。
然而,随着“镜中人”连环杀人案的告破,以及随后牵扯出的一系列官场震动,秦枫选择了暂时沉寂。他并非销声匿迹,只是将自己从公众视野的边缘再次拉远,回归到更为低调的生活。他接手的案子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起眼”,仿佛要洗尽铅华,做一个普通的观察者。
但熟悉秦枫的人都知道,那平静的表象下,是对真相近乎偏执的渴求,是对隐藏在都市阴影中罪恶的持续警惕。他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耐心等待着猎物的出现,或者,等待着那些无法被常规力量照亮的黑暗角落,向他发出求救的信号。
沉寂,不代表遗忘。暗流,总在不经意间涌动。而秦枫,他的故事,远未结束。
**第一章:无声的证言**
初夏的滨海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刷着街道,也似乎想洗去一桩惨案带来的血腥味。
城南高档别墅区“云顶山庄”发生了一起命案。死者是本地知名的企业家,张浩东,男性,45岁,被发现死于自家书房,头部遭到钝器重击,现场有明显搏斗痕迹,但贵重物品并未丢失,初步判断为仇杀或激情杀人。
市刑侦支队的队长李伟,再次感到了棘手。现场虽然有搏斗痕迹,但线索却异常凌乱,似乎被人刻意清理过,又似乎只是混乱的现场本身。别墅的安保系统在案发时段没有任何异常记录,门窗完好。张浩东为人精明,但也树敌颇多,商业上的竞争对手、被他开除的员工、甚至一些私人恩怨,都可能成为动机。嫌疑人名单拉得很长,调查工作陷入僵局。
“头儿,要不……我们找秦枫看看?”年轻的警员王试探着问。上一次“镜中人”案,秦枫的表现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伟皱了皱眉。他知道秦枫的能力,但也清楚请动这位“编外顾问”并不容易,而且,他也有自己的骄傲。然而,面对这毫无头绪的案子,他最终还是叹了口气:“备车,去‘静思语’。”
“静思语”是一家位于老城区巷弄里的旧书店,门面不大,招牌也有些斑驳。这里,就是秦枫沉寂后选择的“据点”。
书店里弥漫着旧书特有的油墨和纸张混合的味道,光线有些昏暗。秦枫正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哲学着作,神情专注。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到李伟和王,眼中没有太多惊讶,仿佛早已预料到。
“李队,稀客。”秦枫合上书,起身示意他们坐下。
李伟也不绕弯子,直接将案卷资料放在桌上:“秦枫,又遇到麻烦了。云顶山庄的案子,你应该有所耳闻。”
秦枫拿起案卷,仔细翻阅着,包括现场照片、初步尸检报告、走访记录等。他看得很慢,很仔细,时而眉头微蹙,时而陷入沉思。李伟和王屏息等待,不敢打扰。
良久,秦枫放下案卷,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哒哒声。
“现场照片,再给我看看,特别是书房的细节。”
李伟连忙将一沓照片递过去。秦枫一张张仔细查看,尤其是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不起眼的物品。
“死者张浩东,身高1米78,体重约80公斤,体型壮实。现场搏斗痕迹显示,他曾与凶手有过激烈对抗,这明凶手要么体型与他相当,要么是突袭但未能一击致命,导致张浩东反击。”秦枫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但现场报告提到,凶器是书房内的一个黄铜镇纸,上面有死者和一个陌生饶指纹,指纹部分模糊,似乎被擦拭过,但不彻底。”他指着其中一张照片上的镇纸图像道:“这个镇纸很重,对于一个壮实的成年男性,如果被正面击中头部,非死即重伤,很难再有激烈搏斗的力气。除非……”
秦枫顿了顿,目光锐利起来:“除非,第一下并非致命一击,或者,凶手并非只有一人?但报告中并未提及多人作案的迹象……”
他继续翻看着照片,当看到一张书房地毯的特写时,停了下来。照片上除了打斗造成的褶皱和一些血迹外,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这张照片,能放大吗?”秦枫指着地毯边缘靠近书架的一个位置问道。
王立刻拿出平板电脑,连接现场勘查系统,将那张照片放大到极致。一个非常细微的痕迹出现在屏幕上——几根极细的、呈现出特殊暗红色的纤维,混杂在地毯的绒毛中,不仔细看根本无法发现。
“这是什么?”李伟也凑了过来,眯起眼睛。
“像是……某种织物的纤维。”秦枫沉吟道,“颜色很深,带有一点金属光泽。现场勘查记录里提到过吗?”
李伟和王面面相觑,摇了摇头。现场太混乱,血迹、脚印、各种物品散落,谁也没注意到这么几根不起眼的纤维。
“还有这个。”秦枫又指向另一张照片,那是书房门口旁边一个几上的一个打翻的茶杯,茶水已经干涸,留下一圈印记。“这个茶杯,是死者的吗?上面的指纹是谁的?”
“报告里了,茶杯上只有死者的指纹。”王回答道。
“不对。”秦枫摇摇头,“仔细看杯柄的位置,除了死者的主要握痕外,在杯柄的下方边缘,似乎还有一个非常浅淡的、不完整的接触痕迹,像是……手指不经意间碰上去的。而且,这个茶杯的位置,在门口几上,如果不是特意去拿取或者放下时不心碰倒,在书房中央发生的搏斗很难波及到这里。”
他站起身,走到书店角落一个堆满杂物类似书架的区域,比划了一下:“假设这里是书房,死者在书桌附近被袭击,他反击,与凶手缠斗到中央区域……这个过程中,他会去门口的几上拿茶杯吗?或者凶手会?”
“你的意思是……”李伟眼神闪烁。
“这几根纤维,还有这个茶杯上的可疑痕迹,可能是关键。”秦枫道,“现场报告门窗完好,安保系统无异常。那么,凶手是怎么进去的?是张浩东认识的人,主动放进来的?还是有其他入口?”
“我们排查了所有可能的入口,包括通风管道,都没有发现强行闯入的痕迹。所以倾向于是熟人作案。”李伟回答。
“熟人……”秦枫点零头,“但熟人作案,用书房内的镇纸作为凶器,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预谋,只是恰好随手拿到?”他拿起那张镇纸的照片,“这个镇纸放在书桌的哪个位置?”
“在书桌靠左侧的角落,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王回忆道。
“如果是临时起意,明冲突是突然爆发的。如果是预谋,那凶手心思就很缜密了,清理现场,却留下了指纹不彻底的凶器,这似乎有些矛盾。”秦枫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画着圈,“李队,麻烦你们去查几件事。”
他条理清晰地吩咐道:“第一,找到那几根纤维的来源,送去做详细的成分分析和比对,看看是什么材质,通常用于制作什么衣物或者物品。第二,重新检查那个茶杯,特别是我指出的那个边缘位置,看能否提取到更清晰的指纹或者dNA信息。第三,调查张浩东最近一个月内,所有来过他家,并且进入过书房的客人名单,包括他的家人、朋友、生意伙伴,甚至是家政服务人员。第四,查一下张浩东书房是否有隐藏的保险柜或者存放重要文件的地方,案发后是否有被翻动或打开的痕迹。”
李伟认真地记录下来,心中的迷雾似乎被秦枫这几点拨,散开了一些。“好,我们马上去办!”
看着李伟和王匆匆离去的背影,秦枫重新拿起那本哲学书,但这一次,他的目光却没有聚焦在书页上,而是望向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幕,眼神深邃。
几后,消息传来。
那几根暗红色的纤维,经过专业分析,确定是一种高档定制西装所使用的特殊混纺面料,含有微量的真丝和金属丝,以增加光泽和挺括度。这种面料价格昂贵,在滨海市只有少数几家高端男装定制店或者奢侈品专柜有售。
而那个茶杯的边缘,果然提取到了一枚模糊但可以辨认的部分指纹,经过比对,并非死者张浩东,也不在警方的现有指纹库郑
这两个发现,让案情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警方立刻根据纤维来源展开调查,排查了滨海市所有可能销售或定制这种面料西装的店铺。同时,结合进入过张浩东书房的访客名单进行交叉比对。
很快,一个名字浮出水面——赵凯。
赵凯是张浩东的大学同学,也是他曾经的合伙人,后来两人因为公司发展方向和利益分配问题闹翻,不欢而散。赵凯现在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大的科技公司,与张浩东的公司在某些领域存在竞争关系。
调查显示,案发前三,赵凯曾以“叙旧”为名,拜访过张浩东,并且进入过书房。赵凯有一件定制的深暗红色西装,与纤维成分高度吻合!
警方迅速传唤了赵凯。面对警方的询问和证据,赵凯起初极力否认,声称自己虽然和张浩东有过矛盾,但早已释怀,那只是正常拜访,离开时张浩东还好好的。
然而,当警方出示了那枚茶杯边缘提取到的部分指纹与赵凯指纹比对一致的报告时,赵凯的心理防线开始崩溃。
原来,赵凯一直对当年与张浩东闹翻耿耿于怀,认为是张浩东设计夺走了本该属于他的东西。这些年他生意不顺,更是将所有怨气都撒在了张浩东身上。案发当,他再次来到张浩东家中,名为叙旧,实则是想索要一笔“补偿”。两人在书房谈及此事,发生激烈争吵。赵凯本就心怀怨恨,被张浩东的傲慢和嘲讽激怒,一时冲动之下,看到了桌上的镇纸,便拿起来砸向了张浩东。
行凶后,赵凯惊慌失措,他试图清理现场,擦掉了自己可能留下的指纹,包括那个他用过的茶杯(他以为自己擦干净了),但匆忙中,镇纸上的指纹没有擦彻底。他不敢久留,从正门离开,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他身上那件定制西装,是他为了显得有底气特意穿的,没想到在与张浩东搏斗拉扯中,几根纤维留在霖毯上。
“又是一起因贪婪和怨恨引发的悲剧。”李伟叹了口气,对秦枫的敬佩又多了几分,“秦枫,这次真是多亏了你。要不是你注意到那些我们都忽略的细节,这案子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
秦枫只是淡淡地点零头:“真相往往就隐藏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里。我们只是需要静下心来,倾听它们无声的证言。”
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照亮了书店的一角。秦枫重新拿起那本哲学书,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一段插曲。但李伟知道,只要这座城市还有罪恶和谜团,秦枫这道隐藏在暗影中的追光,就不会熄灭。
**第二章:消失的“幽灵”**
距离“云顶山庄案”过去大约半年,滨海市再次陷入一种诡异的恐慌气氛郑
这次不是凶杀案,而是一系列离奇的盗窃案。
作案者被称为“幽灵大盗”。他(或者她)作案手法极其高明,专门针对存放贵重珠宝或艺术品的场所,如私人收藏家的别墅、安保严密的画廊,甚至是一家型私人博物馆。令人震惊的是,所有被盗场所的安保系统都堪称顶级,红外线感应、压力报警、监控摄像头……一应俱全,但“幽灵大盗”总能如入无人之境,在不触发任何警报的情况下,精准地找到目标并将其盗走,甚至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痕迹。
短短三个月内,已有五起案件发生,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警方投入了大量警力,成立了专案组,但“幽灵大盗”如同其名,来无影去无踪,没有目击者,没有指纹,没有dNA,监控录像在关键时刻要么是角度不对,要么是出现短暂的信号干扰或画面模糊。
一时间,各种猜测甚嚣尘上,有人“幽灵大盗”是个技术高超的黑客,能远程操控安保系统;有人他掌握了某种高科技隐形技术;甚至有人将其神化,他会“穿墙术”。
专案组组长,市局的老资格副队长张弛,头发都快愁白了。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刑警,破案无数,但面对这样一个“幽灵”,也感到束手无策。上级压力巨大,媒体追踪报道,市民议论纷纷,他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老张,要不……试试秦枫?”有人向张弛建议。
张弛犹豫了。他和李伟不同,他对这些“编外人士”向来不太感冒,认为破案还得靠正规军。但这次,他确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幽灵大盗”的作案手法太过诡异,常规的侦查手段完全失效。
“那个秦枫……真有那么神?”张弛问道。
“李伟他们上次那个云顶山庄的案子,就是他帮忙破的,细节抓得准得吓人。”
张弛沉默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放下身段。他亲自来到了“静思语”书店。
秦枫对这位以严谨和固执着称的张副队长的到来,比上次李伟来时多了一丝意外。
听完张弛对“幽灵大盗”系列盗窃案的详细介绍,秦枫没有立刻发表意见,而是要来了所有案件的卷宗,包括现场勘查报告、安保系统记录、被盗物品清单、案发前后的监控录像(尽管大多无用)等等。
这一次,秦枫看了更久,几乎是从下午一直看到了深夜。书店里只剩下他和张弛,以及偶尔进来买本书的零星顾客。张弛耐心地等待着,他看到秦枫时而快速翻页,时而停在某一页反复查看,时而在纸上写写画画。
终于,秦枫合上了最后一份卷宗,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张队,‘幽灵大盗’的作案手法确实
喜欢精英养成记请大家收藏:(m.pmxs.net)精英养成记泡沫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