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两人重新坐下。
等洪承撰坐定,杨振随即对他道:
“洪先生客气了。辽东辽西本是一家,我这边收其东藩,是断其一臂,你们突袭边外那些北虏部落,同样也是断其一臂。
“虽然清虏眼下仍有科尔沁、喀尔喀等蒙古部落可以引为臂助,但属于外藩,其地甚远,缓不济急,清虏腹心之地其实已敞开于我大军面前。
“如今,金海镇现在已经拿下辽阳城,清虏盛京以南方圆数百里对我们来并关山险要阻隔,我大军随时可以进兵,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就是在等洪督师与祖大帅率领辽西大军前来,与金海镇兵马共襄灭亡清虏之盛举。
“而且,前不久,我金海镇已经将联合辽西、辽东各路兵马之全力,犁庭扫穴、共取盛京的全盘谋划,连同金海镇与清虏辽阳大战的捷报,送往了山海关兵部分司,算算日子,此时此刻,想必圣上也该知道了。”
杨振其实并不想太早报捷,尤其是在关内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他宁愿凡事低调一点,免得再被崇祯皇帝或者朝中大臣给惦记上,再从他这里往关内调兵。
但是考虑到接下来收复沈阳的既定策略,特别是收复沈阳之后的各种后续计划,反复权衡之后,他还是下决心向朝廷报捷。
并且借助报捷的机会,他向皇帝和京师朝堂提出了下一步“东西并进,收复全辽,犁庭扫穴,永绝后患”的建议。
这样做,一方面影示弱”的意思,表示自己并没有独立收回沈阳并灭掉清虏举国之力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表态,表示自己并没有独占辽沈,或者将清虏“盛京”宫室财富据为己有的打算。
当然,这样一份奏报,也是为将来收复沈阳后继续北上用兵埋了一个伏笔,避免京师朝堂突然调他入关。
不过杨振的这个做法,却也造成了一些“误解”。
不论是京师方面,还是辽西方面,都误认为,杨振这是在试图通过京师方面,给辽西方面施加压力,以促使辽西方面尽快出兵,加入决战辽沈的进程。
事实上,就在洪承撰、祖泽润从锦州出发前一,京师朝堂已经给锦州方面下达了最新的旨意,严令他们必须尽快出兵攻取广宁,然后与杨振会师,以共取沈阳。
对于辽西兵马放着广宁城不去收复,而是一再出击边外的做法,崇祯皇帝和京师朝堂之上一直争议不断。
一些人认为,先易后难是对的,北虏是清虏的附庸,是清虏的帮凶,先期攻灭或驱逐边外的北虏部落,是在剪除清虏的臂助,对于最终灭亡清虏、收复辽沈非常重要。
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洪承畴、祖大寿这么做,是在避重就轻,是在用攻打没什么威胁的北虏部落来应付朝廷,来糊弄皇帝,以掩盖他们在收复辽沈问题上的无能。
尽管他们在攻打北虏部落的时候,取得了不少胜利,收回了不少塞北的土地,可那都是没用的土地,既不能派官治理,也不能收取赋税。
这是在浪费朝廷的兵力,浪费朝廷的钱粮。
他们应该去打广宁,像杨振那样去收复被清虏占据的辽土,而不是去打原本就是荒蛮之地的塞北部落。
而崇祯皇帝本饶想法,则一直在这两种论调之间左右摇摆。
一段时间,他觉得前者有道理,认为循序渐进是对的,做事不能太急切了。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会觉得后者有道理,认为辽西那么多兵马集结在那里,却不肯再往东一步,一定是怯敌避战。
事实上,也正因为崇祯皇帝本人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才让洪承畴和辽西各路人马敢于并力向西,而不是去打广宁。
不过,最近杨振在辽南的连战连捷,尤其是收复辽阳城、斩首孔有德的捷报送入京师之后,崇祯皇帝终于不再左右摇摆了,而是态度坚决、语气严厉地要求洪承畴集结辽西兵马主力,尽快收复广宁。
与此相应的是,更早一步得知杨振收复辽阳城消息的洪承畴、祖大寿他们,也认识到机会来了,而且不出兵攻打广宁也确实不过去了。
于是便有了洪承撰、祖泽润他们的这一次辽阳之校
“还是都督想得周全,朝廷的确已有旨意。不过即使朝廷没有旨意,有了都督写给洪督师和祖帅的信,东西合兵,共取沈阳,原本也是当初好的事情,都督到做到,咱们也不会爽约。都督的建议,督师和祖帅都是认可的。”
“那倒也是。不知督师和祖帅计划何时攻取广宁,何时前来会师?”
面对杨振的询问,洪承撰下意识的看了看左右,见厅中并无其他人,随即道:
“督师与祖帅已经议定进兵方略,四月底前兵分两路,一路由洪督师亲自压阵,祖帅亲自指挥,以牛刀杀鸡之势北上夺取闾阳驿城,另一路以宣镇杨大帅为主、松山城夏总兵为副,往东攻取西平堡城。
“两路大军分别拿下闾阳驿、西平堡之后,宣府镇杨大帅率军从广宁城东,祖大乐、桑噶尔赛、吴巴什等率部从义州城出兵东进广宁城西北,督师与祖帅率主力北上广宁城南,十数万大军从三个方向分进合击,一举拿下广宁城当无问题。”
“宣府镇杨大帅攻广宁城东?”
洪承畴、祖大寿他们对围攻广宁城的安排,应该中规中矩。
虽然没什么出奇之处,但是要真这么步步为营的打过去,确实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广宁城内的清虏,要么抢在辽西三路大军合兵之前,直接弃城出逃,要么就得老老实实守在城中,准备好与广宁城共存亡。
而他们老老实实据城固守的结果,大概率是全军覆没。
因为双方兵力相当悬殊,即使辽西已经抽调走了白广恩、王朴、张存仁三路人马,但是目前,各路人马加在一起,如辽东镇、山海镇、蓟州镇、宣府镇以及蓟辽督师府左中右协、桑噶尔赛、吴巴什和松山城兵马等,可以出兵的总数也仍然保持在十二万左右。
而广宁城呢?
杨振从之前投效的邓常春嘴里,以及前一段时间投效的南褚等人嘴里,打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辞。
他们彼此辞虽有出入,但是出入并不大,各方印证之下,广宁城内及其周边两红旗驻防人丁的总数,不会超过九十个牛录。
如果排除掉驻防闾阳驿城和西平堡城的旗丁,那么广宁城内,很可能不会超过八十个牛录。
那也就意味着,真正驻守在广宁城内的清兵披甲,往多了,最多也就两万四千人左右。
当然,清八旗中的两红旗,原属老资格的礼亲王代善,以及同样深受黄台吉器重的克勤郡王岳托,所以两红旗的旗下人口众多,满、蒙与旗下汉军的牛录数量,合计超过了一百二十个。
不过,自从黄台吉分派八旗出外驻防之后,两红旗的驻防地区不仅有广宁及其以南地区,还有北部铁岭、开原一线。
虽然彼处都是“大清国”的后方,往西往北都是归附已久的部落,本不需要驻扎多少人马防范,可是因其地方广大,随随便便分派出去,就得安插十几甚至二十个牛录驻防。
此外,除了出外驻防之外,各旗下还要留人分守盛京,虽然不是留守盛京主力,但是大量的旗务、公差需要各旗办理,又占用许多牛录。
所以,算来算去,清虏八旗满、蒙牛录,现在其实已经开始捉襟见肘了。
当然了,披甲是披甲,丁口是丁口,并不是所有旗下的丁壮都会被征召成为披甲作战的兵丁。
如果算上这一茬,那么广宁城内的清虏可用丁口,比如包衣阿哈之类的,可能还要再增加一些,但是最多也就再增加一两万冉顶了。
可即便如此,两相对比之下,辽西各路人马的数量依然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所以对于洪承撰所的辽西兵马分进合击会师广宁城下的做法,杨振没啥不同意见。
唯一不满的一点,可能就是在这个安排里面对于宣府镇兵马的那点算计之心了。
如果杨振是广宁城的守将,那么在得知辽西大军十几万,兵分三路,意图合围广宁的时候,最优的办法是在被合围之前选择其中最弱的一路打过去。
那么在辽西的三路大军之中,看起来最弱的无疑是以步兵为主、行动相对迟缓的宣府镇人马。
与此相应的是,宣府镇人马还恰恰被安排在广宁城东,处在广宁城通往盛京城的道路上。
不论是广宁城突围撤退,还是盛京城派兵救援,这里都是他们的必经之地。
这是准备把自己叔父杨国柱及其所部人马放在风险最大的地方啊!
但是当杨振问出了心中疑问,正准备建议辽西方面重新考虑对宣府镇的安排,或者加强部署在广宁城东的力量时,祖泽润突然开口道:
“杨大帅本人已经同意。”
“哦?”
祖泽润的话,直接把杨振的嘴给堵上了。
“既然杨大帅已同意,那就这么办吧。”
杨国柱的脾气与为人,杨振是很清楚的。
而且他也相信祖泽润绝不敢在这个问题上撒谎欺骗自己。
毕竟宣府镇临时驻扎的右屯,与现在金海镇的地盘已经几乎连成一片了,互通声息是很容易的事情。
那既然杨国柱都同意了这样的安排,眼下基本属于辽西局外饶杨振,也就不便多什么了。
喜欢大明新命记请大家收藏:(m.pmxs.net)大明新命记泡沫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